(一種熱泵型除濕干燥機的制作方法)
本實用新型涉及除濕干燥裝置技術領域,特別一種熱泵型除濕干燥機。
背景技術:
目前,現有常見的除濕干燥機一般具有氣流通道,在氣流通道中設置冷卻裝置和加熱裝置,冷卻裝置和加熱裝置可分別為熱泵的蒸發(fā)器和冷凝器,氣流通道上設有使氣流依次流經冷卻裝置和加熱裝置的風機。使用時,啟動冷卻裝置、加熱裝置和風機,干燥介質如空氣流經冷卻裝置時,干燥介質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在冷卻裝置上實現除濕,然后干燥介質再經過加熱裝置加熱處理后從氣流通道中流出。
上述結構的除濕干燥機沒有考慮到,長期使用后,換熱器上的翅片之間容易產生并積累很多的污垢,產生病菌,其量經過積累,可能比室內環(huán)境中的病菌量或者病菌密度還要大,由于過濾網不能過濾所有微塵,那些體積小于過濾網網孔的顆粒依舊會隨著除濕機的運行而進入到機體內,在除濕機運行時,換熱器上所積聚的病菌微塵還是會隨著空氣流動,再次回到室內環(huán)境中。雖然現有技術中有在進風口處增設除菌裝置,但是由于散步在室內環(huán)境的細菌或者微塵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通過進風口處的除菌裝置,在這段時間內,懸浮停留在室內環(huán)境中的病菌很容易附著在人體上,損害人的健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節(jié)能環(huán)保、熱泵型除濕干燥機。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一種熱泵型除濕干燥機,包括機體,在所述機體內設有依次連接構成冷媒循環(huán)回路的壓縮機、冷凝器、膨脹閥及蒸發(fā)器,在所述機體的底部及上部分別設有進風口和出風口,所述蒸發(fā)器設置在機體底部,所述冷凝器設置在機體中部,在所述機體上部設有將機內氣流吹向機外的吹風裝置,在所述機體頂部設有紫外線消毒燈。
進一步地,所述吹風裝置包括環(huán)狀吹風罩體和設于環(huán)狀吹風罩體中部的散熱板件,在所述環(huán)狀吹風罩體上沿圓周方向設有吹風孔道,所述吹風孔道內還設有干燥劑。
進一步地,所述散熱板件由鋁合金材質制成。
進一步地,在所述機體的進風口處設有過濾網,所述過濾網為合成纖維網。
進一步地,在所述機體內位于冷凝器與蒸發(fā)器之間還設有物料容器。
進一步地,所述紫外線消毒燈包括石英玻璃套管和設于石英玻璃套管內的紫外線燈組。
進一步地,所述機體由灰鑄鐵材質制成。
進一步地,所述壓縮機采用往復式壓縮機。
有益效果:此熱泵型除濕干燥機中,室內環(huán)境的氣體經機體底部的進風口進入依次經過蒸發(fā)器、冷凝器進行除濕干燥,干燥后氣流經吹風裝置吹向機外的同時,位于機體頂部的紫外線消毒燈對氣流進行除菌,有效地消除氣流中的病菌,與現有的進風口除菌的除濕干燥機相比,具有更好的除濕除菌效果。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吹風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一種熱泵型除濕干燥機,包括機體10,在機體10內設有依次連接構成冷媒循環(huán)回路的壓縮機、冷凝器11、膨脹閥及蒸發(fā)器12,在機體10的底部及上部分別設有進風口13和出風口,蒸發(fā)器12設置在機體底部,冷凝器11設置在機體中部,在機體10上部設有吹風裝置20,在機體10頂部設有紫外線消毒燈30,紫外線消毒燈30包括石英玻璃套管和設于石英玻璃套管內的紫外線燈組。
其中,吹風裝置20用于將機內氣流吹向機外,具體地,吹風裝置20包括環(huán)狀吹風罩體21和設于環(huán)狀吹風罩體21中部的散熱板件22,在環(huán)狀吹風罩體21上沿圓周方向設有吹風孔道23,吹風孔道23內還設有干燥劑24,氣流經吹風孔道23向外吹出,干燥劑24可以進一步地降低氣流濕度,散熱板件22可以提高機體的散熱性能,有效地保護機體內部的電子元件,避免因過熱損壞。散熱板件22優(yōu)選采用鋁合金材質制成,有效地提高熱傳導效果。
本實用新型除濕干燥機的工作過程如下:室內環(huán)境的氣體經機體10底部的進風口13進入依次經過蒸發(fā)器12、冷凝器11進行除濕干燥,干燥后氣流經吹風裝置20吹向機外的同時,位于機體頂部的紫外線消毒30燈對氣流進行除菌,有效地消除氣流中的病菌。
作為優(yōu)選,機體由灰鑄鐵材質制成,能有效地提高減振性能,而且,壓縮機采用往復式壓縮機,能有效地降低除濕干燥機工作運行時的噪音。
作為優(yōu)選,在機體10的進風口13處設有過濾網14,過濾網14為合成纖維網,有利于防止變形,提高了過濾網14的堅固性。
作為優(yōu)選,在機體10內位于冷凝器11與蒸發(fā)器12之間還設有物料容器15,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在物料容器15內放置用以凈化氣體的物料,例如活性炭,可以達到吸附氣體雜質的作用。
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所述技術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種變化。